一、试卷分析:
选择题注重对历史概念的考查及从主干题意中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 大多数选择题难度有所提高, 主观题注重考查学生从材料情境题中攫取信息的能力和历史的比较思维能力,注重考查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重点知识。主要体现为试卷整体材料居多,客观题20个大多是以材料考查,而且大部分为文言文,学生的阅读量增加,也较好的考察了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并且试题的综合性很强,注重中外联系、中西对比,时间跨度也较大。所以,对学生来讲这份试卷难度有点大。
二、目标生分析
高叁(2)班有5位同学叁门总分达299分以上,历史达B级有4人,一向历史成绩稳定的王丽仅考了59分,与B级61分差2分。但270分以上的15位同学有5个没达B。通过个别分析试卷发现,顾晨玥、何佳敏、周俊焱主要是解题方法掌握不到位,经过下一阶段的指导争取达B。王丽一些基础简单的出现大量失分,选择只得30分,下一阶段主要还是抓基础知识,并且加强解题方法的指导。
叁、失分原因分析:
通过对目标对象试卷的单独分析,整张试卷出错的分析如下:
1、选择题部分:
(1)知识储备缺乏系统性,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或不能准确理解重要的历史结论,或不能依据试题情境,调动、选择、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
(2)审题不清、题意不明。本是“要我选择”变为“我要选择”。
(3)处理题干或选项中历史材料的能力不足、方法欠缺,不能揭示题意,找不准切入点和关键词。
2.非选择题部分:
(1)知识储备不足,缺乏系统性。不能系统有层次地掌握并理解《说明》规定的主干知识。以致无法根据题意的指向选择、调动、运用相关知识。
(2)文字表达欠严谨,缺乏规范性。不能用历史语言规范、客观、准确地描述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常用口语描述。不能史论结合地阐释历史,常泛泛而谈,或简单堆砌史实(材料),没有做到要素化、要点化、关键词化。
(3)审题不清,题意不明。抓不住、审不清关键词,不能准确把握试题提供的信息、考查意图及要求,答非所问。不能完整、准确、合理地解读材料信息,或只能获取材料字面上的信息,不能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揭示字里行间包含的深层次信息;或不能按试题意图表达,只是简单摘抄材料。
(4)解读、获取信息与调动、运用知识能力不足。或不能获取、解读试题信息并依据试题要求作答;或不能根据试题提供的时间、空间、角度等提示,建立试题特定情境与已学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
(5)缺乏必要的通史基础和历史思维能力。表现为不能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论证历史问题,并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正确的看法。
四、下阶段对策:
1、主干。对照《考试说明》,逐一落实相关知识点。重点抓主干知识,不要再过分纠缠一些细枝末节。对教材要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态度,既不能教条,也不能抛弃。要用好教材,重在理解消化与运用。
2、概念。在后期复习过程中,教师对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的解释必须准确到位,不留死角。究竟有哪些概念,可以把江苏各大市模拟试卷中出现的一些概念作为重点来突破。解决一个是一个,困惑少了,学生知道得多了,信心也就增强了,分数自然也就上去了。
3、时空。后期复习中教师按照通史体例帮助学生粗线条梳理一下古今中外重大历史事件。着重时间与空间的讲解,如历史阶段划分与主要特征表述,地理特点与空间方位等。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避免“走错门”,“站错队”,导致晕头转向,无所适从。
4、技巧。就以这次考试的选择题为例,虽然有些题目比较难,一眼看不出来,但是如果我们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学会正确排除,有些答案还是能够很明显地把它猜出来。历史题目的突出特点就是时间性比较强,建议在解题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找时间,抓住关键词,看分值组织答案,题意一定要看清楚等技巧的培养与指导。
5、训练。学习知识最终是为了运用,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再熟悉,如果不会运用都是徒劳。因此复习过程中必要的训练不可少,通过训练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达到熟能生巧,但训练一定要有针对性,切忌不加选择地将练习胡乱发给学生,那样不仅没有效果,还会让学生产生厌烦与抵触,得不偿失。
6、规范。规范不是教条,而是良好习惯的养成,更是清晰思路的展示。一份卷面整洁、清爽的试卷给阅卷老师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得分自然会高。后期训练中一定要训练学生答题规范。规范答题也许不能长知识,但能长分数。
虽然距离2014年高考的时间越来越近,也许本次检测学生的成绩很不理想,但我认为这一切似乎并不重要,因为高考并没有结束,依然还有补救的时间与空间,关键是坚持、努力、寻求对策、不断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