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点】
(1)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历史背景和意义。
(2)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荷兰、英国等西欧国家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
★【复习重点】
1、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
2、对近代殖民扩张与掠夺的认识
★【课前学习】
自主构建知识网络。
★【课堂探究】
1.新航路的开辟
阅读图片:
(1) 根据图片所示,概述新航路开辟的经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航海家们进行探险的原因及影响?
(2)上图反映的是哪次着名的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
(3)分析上述两次航海活动的影响有何差异?有何启示?
A.西方航海是为了开拓市场,攫取暴利,是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性质。西方为原始资本积累所驱动,远航事业蒸蒸日上,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市场,促进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①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美洲等地的联系,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世界各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②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③推动了欧洲商业的发展,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④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⑤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西班牙等国走上了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
更深层次的看法:第一,从人类社会现代化角度出发,认为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由大陆转向海洋,是人类文明发展取向的创造性突破。这一大突破改变了世界各区域文明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等联系的规模和性质,从而标志着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世界的最早起步。第二,从对美洲生活发展的影响看,其后果是多方位的,有革命的一面,也有灾难的一面。第叁,从文明交汇的角度看,大航海是新旧两个世界,亚、欧、美叁大文明的汇合和交往。
B.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阶级对异域珍宝的需求,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行为和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但无益于国计民生,影响有限。并且因损耗过大,加之闭关自守、海禁政策的影响,航海业每况愈下。
C.启示:先进的生产关系推动了航海业的发展,并进一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连接高考] 1.16世纪着名的葡萄牙诗人路易斯·德·卡蒙斯是这样深情地描绘他的祖国的:“大陆,在这里是尽头;大海,在这里才开头。”令诗人对他的祖国引以为豪的是( )
A.地处海路交通要冲 B.垄断欧亚之间的贸易
C.率先探索新航路 D.占据欧洲商业中心地位
解析: 根据材料分析,令诗人对祖国引以为豪的是率先探索新航路。答案: 颁
2.有的学者认为:从1492年哥伦布远航美洲使东西两半球会合之日起,全球化进程已经开始了。这里所说的“全球化进程已经开始”主要指( )
A.世界历史从此开始 B.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D.世界开始成为一个互相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解析: 世界历史不是从新航路开辟才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的直接商业联系早已有之,故A、B、C错误。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隔绝的状态,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答案: 顿
3.新航路开辟后引起的所谓“商业革命”,其表现是( )
①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往扩大 ②欧洲的商路及贸易中心转移 ③世界市场和贸易扩大 ④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与物价上涨,“商业革命”反映了世界范围内和欧洲范围内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 础
4.(2011·江苏泰兴高叁调研)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美洲印第安人的后裔也用一种另类的态度表达了他们的感情。以下几条标语最能表达他们感情的是( )
A.“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叠.“感谢哥伦布将光明带给我们”
C.“新大陆的伟大发现者” D.“美洲近代化的开创者”
解析: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给美洲印第安人带来了灾难,A符合题意;B明显错误;C是欧洲殖民者的观点;D是在近代化史观下的理性分析。答案: 础
2.殖民扩张
(1)上图的阴影部分是17世纪某国的殖民地范围。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国殖民扩张的方式和结果。
A.该图反映的是17世纪荷兰的殖民地范围,依据是荷兰的殖民地范围:非洲——从葡萄牙手里夺取好望角;亚洲——在印度沿海建立殖民据点,夺得马六甲和锡兰,侵入今天的印度尼西亚一带,占据中国的台湾;北美洲——建立新尼德兰等殖民地。
B.扩张的方式:组建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参与殖民竞争,代表是东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袭击葡萄牙、西班牙船只,抢掠财物;探索新的航路,控制航道,抢占殖民地。
特点:殖民扩张与对外贸易紧密联系,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是荷兰人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手段。
C.结果:17世纪,荷兰成为世界范围的殖民帝国。
(2)上图的阴影部分是某国殖民扩张鼎盛时期的殖民地范围。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国殖民扩张的过程,指出其在殖民竞争中最终得以称霸的有利因素。
A.上图反映的是英国的殖民地范围,依据是16世纪后期到18世纪中期,通过不断的殖民侵略,英国在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州夺占许多殖民地,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号称“日不落帝国”。
B.过程:
a. 16世纪,英国没有实力同西班牙和葡萄牙抗衡,这时期海上活动的特点是进行一般性海上贸易的同时进行海盗式的抢劫和贩卖黑人奴隶。
b.英西战争: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西班牙失去海上霸主地位,英国开始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
c.组织垄断性的贸易公司,拓展殖民地。(英属东印度公司)
d.英荷战争:与荷兰进行叁次战争,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改名为纽约。17世纪末,荷兰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直接原因是: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航海条例》内容: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
e.英法战争:与法国进行多次战争,其中通过1756~1763七年战争夺得法国在北美的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和印度的殖民地。18世纪中期,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特点:英国殖民霸权地位的确是通过殖民战争实现的。
C.优势:
①制度优势:较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②经济优势:英国手工工场发展程度高,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快,工业基础雄厚。
③军事优势:英国注重发展海军。
④思想优势:英国经过宗教改革,思想意识解放。
⑤地理优势:英国地处大西洋航运中心线,英国民众有浓厚的海洋意识。
⑥政府的支持。英国政府一贯积极支持本国的海外殖民活动。
(3)概述“叁角贸易”的过程。指出它与殖民侵略、早期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你如何评价殖民侵略?
A.过程:装载枪支、杂物等货物的船只从欧洲出发,到非洲“换取”黑人奴隶;把黑人奴隶贩卖到美洲殖民地(印第安人大量死于屠杀、奴役或殖民者带来的疾病);再把殖民地的物产和贩卖黑奴所得的金钱运回欧洲。
B.黑奴贸易是殖民扩张的组成部分,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手段,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C.评价:
① 对殖民国家而言,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② 对殖民地而言,a.是灾难,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贫穷落后;b.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③ 对全世界而言,a.大大拉开了东西方历史进程的距离。b.打破了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促进了世界一体化进程。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扩大的途径:殖民扩张,掠夺、欺诈,商品输出)
[连接高考]1.(2010·菏泽市高叁期末考试)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被西方史学家称为“扩张的时代”,主要因为( )
A.欧洲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B.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时代开始
C.东西方国家都进行了大规模的航海活动 D.狂热的宗教传播和宗教征服
解析: 时间“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被称为“扩张的时代”主要是因为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扩张时代开始。答案: 叠
2.16~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构词方式为“新×××”的地名,如: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等。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A.新兴城市大量出现 B.大批美洲独立国家的建立
C.工业革命的进行 D.欧洲殖民者掠夺美洲土地
解析:A项不能说明特殊的构词方式;大批美洲国家独立在二战后,B项错;工业革命18世纪晚期开始,且只在英国,C项无法说明“新法兰西”、“新西班牙”;16~18世纪正是西欧国家对美洲进行扩张的时期,D项正确。
3.(2011·宁夏固原统考)1651年英国议会通过的《航海条例》规定:“一切输入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或者由实际产地的船只运到英国。”它遭到海上运输业发达的荷兰的强烈反对,导致英荷战争爆发。由此说明这场冲突的实质为争夺( )
A.商业霸权 B.殖民霸权 C.海上霸权 D.商品市场
解析: 本题考查西欧国家殖民扩张的知识内容,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结合所学基础知识总结归纳的能力。通过材料“一切输入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或者由实际产地的船只运到英国”,便可得出英荷实质为争夺商业霸权。答案: 础
4.“500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手里拿着象牙,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这句话突出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
A.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 B.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
C.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 D.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反映信息象牙最终转到欧洲人手中,可知为欧洲殖民者的掠夺,即经济的冲突;《圣经》转到非洲人手中则反映了殖民者在客观上把文化也带到了非洲,即文化的融合。答案: A
5.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曾发表讲话,纪念英国正式废除黑奴贸易200周年。在历史上被称为“叁角贸易”的黑奴贸易中,英国殖民者从海外运回欧洲的主要是( )
A.黑人奴隶 B.工业产物 C.工业原料 D.机器设备
解析: 英国殖民者首先从欧洲带着枪支、火药、烈性酒、小饰物等到非洲交换黑奴,然后横渡大西洋将黑奴运到美洲充当奴隶,再带着换取的金银和工业原料回到欧洲。案: 颁
6.(2010·北京宣武期末质检)17世纪中后期英国打败了荷兰。马克思说,“荷兰衰落的历史,就是一部商业资本从属于工业资本的开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文中的“工业资本”是指机器大工业确立后的工业资本 ②导致荷兰衰落的直接因素是叁次英荷战争的失败 ③荷兰是一个专营海上转运贸易的商业国,工业基础薄弱 ④英国是手工业相对发达的国家,工场手工业是商业贸易的基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17世纪工业革命还没有爆发,故文中的“工业资本”不可能指机器大工业确立后的工业资本,排除①即可。答案: 叠
7.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由此可以得到的重要认识是,大国的崛起( )
A.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
B.是人才的较量,英国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赢得了人才优势
C.始终拒绝技术革新是文明死亡的共因
D.大敌当前斗争不力,以致绝望自杀是文明国家死亡的原因
解析: 从材料内容分析,大国崛起靠的是科技,一个国家失去了创新的活力就被历史淘汰出局。答案: 础
8.(2010?山东卷)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阅读下列材料:
问题一:偶然与必然
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1)答案一:考生将哥伦布首航的结果作为一个孤立的事件来思考。观点:是偶然的。理由:哥伦布远航的目的地是东方(或印度、中国),结果却到了美洲。(若答出其他理由,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只答出观点不阐明理由,不得分。)
(1)答案二:考生能将哥伦布远航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思考。观点:是必然的。理由: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具体要点:商品经济发展;寻金热;陆上商路受阻;传播天主教;科技条件具备等。
(1)答案叁:考生能将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相结合,全面思考问题。观点: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理由:偶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一。必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二。
问题二:发现与相遇
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人和所有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2)“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
(2)以欧洲为中心。(若从“欧洲是主动的、优越的、先进的,美洲是被动的、落后的”角度回答,也可)
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各种文明,尊重各种文明,平等对待各种文明。(若有不同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问题叁:交流与发展
哥伦布 明清时期的中国 世界市场 历史机遇
(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20字左右)
哥伦布开辟新航路,打破了东西两半球之间的隔绝状态,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而明清时期的中国,没有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逐渐走向封闭,丧失了发展的历史机遇。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第(1)问是开放性问题,答案可以有多种选择,但最佳的应是“偶然”与“必然”的结合。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偶然”指他最初的目的是向西航行到达亚洲(印度),而且到他死,他都不认为自己发现的是一块未知的新大陆;“必然”主要指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条件
第(2)问“发现美洲”主要体现的就是以欧洲为世界的中心;而“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则是考查了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 第(3)问让学生写一个短文,考查学生基础知识,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全球史观,中国史和世界史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