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点】
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叁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复习重点】
1、“一五”计划;
2、对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3、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决策;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教训。
★【课前学习】
自主构建知识网络
★【课堂探究】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
(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完成: 年底,国家财政经济取得了根本好转,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3)作用: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一五”计划建设
(1)背景:我国是一个落后的 ,重工业无从发展。
(2)任务:优先发展 ,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 进行改造。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叁大工厂、 、沉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 奠定了初步基础。
3.叁大改造
(1)时间:1953~1956年底。
(2)内容
①农业:农民参加 。
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 的和平赎买政策。
(3)实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 。
(4)意义:标志社会主义 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疑点1】“一五”计划的主要经济项目为什么都分布在东北?
(1)从客观条件看,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工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铁路交通十分便利。
(2)从历史上看,解放前该地区重工业基础好,基础设施比较发达。
(3)从地理位置看,东北地理位置背靠苏联,便于接受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
【疑点2】“一五”计划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苏联的影响: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中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练习1】(2010·上海高考)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
A.推行了土地改革 B.组织了人民公社C.实施了“一五”计划 D.发动了“大跃进”
解析: 20世纪50年代初,正值我国建国之初,重工业一片空白,为改变这一状况,我国政府决定优先发展重工业,由此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答案:颁
变式训练:(2009·广东高考)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从下表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年代 |
1953 |
1954 |
1955 |
1956 |
1957 |
1958 |
增长率(%) |
30.2 |
16.2 |
5.6 |
28.2 |
11.4 |
66 |
A.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 C.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B.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 D.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倍
解析:工业生产增长率连续多年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说明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而单纯从工业生产的增长率无法说明工业基础是否雄厚,也不可能说明是否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所以B、C错误。D选项只是看到了最高和最低,没有全部利用数据。 答案:础
二、探索与失误
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1)主要探索
①主要矛盾:建立先进的 的要求,同落后的 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 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 。
(2)历史意义:中共八大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 。
2.探索失误
(1)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①提出:1958年中共 会议。
②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地建设社会主义。
③影响:全国掀起“ ”的高潮。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大跃进”运动:要求大办 、大办 。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财产统一核算、分配,大办 ,吃饭不要钱。
③危害:国民经济出现混乱,导致我国1959~1961年的严重 。
3.政策调整
(1)方针: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 、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2)结果
①从1962年起,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②到1965年, 任务基本完成
叁、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1966年,中国爆发了“ ”,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 。
2.表现
(1)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
(2)工人、干部停产“ ”。
3.调整
(1) 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1973年出现复苏局面。
(2) 全面整顿,1975年国民经济呈现回升状态。
【疑点3】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是什么?
①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二者之间相互关联、不可分离。
②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叁大改造的基础;
③叁大改造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因此,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飞跃。二者是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被比喻为“一体两翼”。
【疑点4】党在十年探索中的两个核心问题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速度、规模与比例问题。
(2)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
【疑点5】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的实质和意义是什么?
(1)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的实质就是系统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2)意义是使国民经济快速恢复发展,使更多的人认识到“文革”的错误,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并为以后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拉开了序幕。
【探究思考】 1957~1966年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产生严重失误的原因是什么?从中应吸取的经验教训有哪些?
客观 原因 |
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完全要自己去探索,产生失误是不可避免的 |
国际形势对中国的影响,美国坚持对中国封锁和孤立;苏共二十大后中苏关系恶化。这就迫使中国必须把经济迅速搞上去,导致“左”倾错误的产生 |
|
主观 原因
|
中国共产党对全面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 |
在思想路线上,毛泽东和一些领导人违背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主观主义地进行政策决策,脱离了中国的客观实际 |
|
在组织原则上不能坚持民主集中制和群众路线,党内缺乏民主 |
|
好大喜功、急躁冒进也是产生失误的原因之一 |
|
毛泽东和一些领导人违背和实际上修改了八大决议,把阶级斗争重新当做社会主要矛盾,理论上的错误必然导致实践上的错误 |
经验教训:
①必须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矛盾和基本国情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这是坚持和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基础。
②必须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③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只凭主观愿望和意志办事。
④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⑤必须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正确处理领袖、政党和群众关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防止个人崇拜,保证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⑥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既防右又防“左”,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练习2】(2010·山东文综)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 )
解析:首先看好题肢中的图片。横轴指的是年份(1959~1964年),一个点代表一年。对应的纵轴的增长率就应是1959~1964年的中国GDP状况。在1958年中共八届二次会议上中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后来还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些导致“左”倾错误泛滥,国民经济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还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国民经济遭受重创。1959~1961年出现了叁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到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到1962年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答案:颁
变式训练:爱好历史的小王正在看李锐的回忆录书《庐山会议实录》,其中有这么一段描述:1959年六七月间,国务院秘书厅的干部在自由讨论学习中,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看,认为进行□□□的条件根本不成熟,发展也太急太猛。由于印刷问题,有几个字看不清楚,你认为“□□□”应该是( )
A.人民公社 B.“大跃进”C.社会主义叁大改造 D.“一五”计划
解析: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当时经济上“左”倾错误的具体表现,违背了生产力落后的现实状况。
答案:础
★【课堂拓展】
一、以新情境新材料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1、(2010·江苏高考)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列对右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
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贷款
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
[解析] 本题考查叁大改造,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图片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判断的能力。由“上海市装订生产合作社”和“1954年12月”“股金证”等信息可知,这反映了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D正确;“工业大跃进时期”与“1954年12月”不符,A错误;图片没有反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错误;人民公社是在1958年建立的,C错误。
[答案] 顿
2.读《1952~1956年中国主要工农业产物产量统计表》
项目时间 |
粮食 |
棉花 |
钢 |
煤 |
原油 |
1952年 |
163亿吨 |
1304万吨 |
135万吨 |
66亿吨 |
44万吨 |
1956年 |
192亿吨 |
1445万吨 |
447万吨 |
110亿吨 |
116万吨 |
下列说法与图表所反映出的信息不符合的是 ( )
A.工、农业生产均衡发展 B.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突出成就
C.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D.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成绩显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解答时,首先把握1952~1956年我国的阶段发展特征,再通过数据比较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粮食与棉花属于农产物,钢、煤和原油属于工业产物,从数据上看,工业产物产量的增长率明显大于农产物。因此, A选项是错误的,B、C、D叁项结论与表格信息相符。答案:础
3、下图为《广州日报》 1月26日 刊登的反映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社会现象的讽刺画,下列最有可能与此有关的是( )
A.人民公社化 B.“大跃进”
C.“一五”计划 D.“文化大革命”
解析 “汇报”中含有许多的水份,暗指夸大、不真实,比较备选项内涵,可知B项正确。
4.阅读下列表格,回答问题。
请回答:
(1)根据图一回答,1958~1960年、1960~1961年,我国工业国民收入发展的趋势各是什么?结合有关史实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图二回答,1976~1987年我国工业国民收入发生什么变化?试分析发生这变化的原因。
(3)从图一、二工业国民收入的发展变化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工业国民收入的变化特点及成因。第(1)问根据设问观察表格,判断说明趋势,迁移教材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各自的形成原因;第(2)问观察图二中柱状图对比得出变化,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阶段特征分析原因;第(3)问具有开放性,可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角度说明经验教训。
答案:(1)1958年~1960年呈上升趋势。原因:①“一五”计划完成,奠定了工业化初步基础。②“大跃进”运动直接推动工业国民收入的增长。
1960~1961年呈下降趋势。原因:①“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②党中央开始执行八字方针,对工业实行调整。
(2)1976~1987年间迅速增长。
原因:①各项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实行改革开放。
(3)启示:经济政策应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或生产关系的调整、政策的制定要适应生产力水平)。
二、以新史观考查史论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 (2010·海南高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1964年6~8月,毛泽东提出建设西部后方的主张:要搞叁线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 8月19日 ,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等人向中共中央提出报告,建议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建设;要把能搬的一线重要公司、科研机构、学校一部分迁移到叁线、二线;今后一切新建项目都应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 ——摘编自《六十年代叁线建设决策文献选载》,《党的文献》1995年第3期
(注:一线指东部沿海和边疆地区;叁线指云、贵、川、陕、甘、宁、青省区及晋、豫、湘、鄂等靠近内地的地区,二线指一、叁线之间的中间地带。)
材料2:到20世纪70年代末,叁线地区的工业总产值由258亿元增加到1270亿元。建成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陕西航空等一批现代化生产和科研基地,成昆、湘黔等重要铁路,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德阳重型机器厂等工业基地以及攀枝花、十堰等新兴工业城市。
——摘编自魏后凯《中西部工业发展战略》
(1)根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叁线建设的背景。
(2)根据材料1、2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叁线建设的意义。
[解析] 本题以我国60年代的“叁线建设”为主题材料,考查建国后我国进行叁线建设的原因、成就。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主要从20世纪60年代我国所面临的国际(美国的遏制、苏联的压力)、国内(工业与科研力量比较集中,不利于国防建设)形势回答即可;第(2)问从工业布局的改变,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开发等方面回答。
[答案] (1)美国对华采取遏制政策,越南战争逐步升级;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在中国北方边境增设重兵;国防安全面临威胁;工业与科研力量比较集中,不利于备战。
(2)改变了工业布局;促进了中西部的发展;有利于西部开发。
2.2008年以来,我国钢铁公司连续发生严重亏损,国内钢铁公司积极优化产物结构,不断开拓新市场。新中国钢铁工业起步于 ( )
A.20世纪50年代初 B.20世纪50年代末
C.20世纪60年代初 D.20世纪60年代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一五”计划(1953~1957年)优先发展重工业,即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新中国钢铁工业开始起步。故B、C、D叁项时间不符合题意。
答案:础
3.(2011·镇江模拟)2009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对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以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实现新的跨越,加快形成具有独特优势和竞争力的新的增长极。东北老工业基地
①创建于“一五”计划期间 ②是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最高水平的折射 ③见证了新中国工业发展的辉煌历程 ④其创建与国际形势和外交战略相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东北老工业基地创办于“一五”计划期间,①表述正确。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最高水平在东南沿海地区,②表述不正确。③表述正确。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便于得到苏联对我国的援助,④表述正确。答案:颁
叁、以社会热点为载体考查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1.新时期提出的“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然而如果离开实际,盲目求快就会带来负面影响。我党早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就曾指出:“我们党同六亿人口结成了血肉的联系,依靠这个伟大的力量,凡是人类能够做的事,我们都能够做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①片面强调主观能动性 ②忽视现实条件和可能 ③按其贯彻,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④表明党中央调整国民经济的决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片面强调主观能动性,忽视现实条件和可能,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答案:础
2.“说炼钢,就炼钢,无论工农兵学商;遍地筑起烽火台,人喊马叫砍树忙。”其内容反映的历史时期当为( )
A.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顺口溜”提供的信息,当时我国掀起了不顾客观实际、片面追求高速度的全民大炼钢铁高潮,显然处于新中国的“大跃进”时期。A、C、D叁项结论不符合题意。答案:叠
3.(2010·天津高考)右图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图中“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A.实行“二五”计划 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建立人民公社 D.开展“大跃进”运动
点析 图中能耗最高峰出现在1958~1960年间,故与此相关的只有C、D项,而人民公社化是生产关系领域的调整,与能耗无关,故答案为D。
4.“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①反映了广大人民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②具有“左”倾冒进的思想倾向
③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④直接导致了“大跃进”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其中①、③教材中有明确表述,容易判断,另外两点则需加以分析。总路线中的“多快好省”虽然是并列的,但由于“好”和“省”没有具体标准,而“多”和“快”很显眼。在实际建设中,人们容易注重多、快,而忽视“好”和“省”。这就客观上使之具有“左”倾冒进的思想倾向。正是这种倾向,使得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发动了“大跃进”运动。
答案 顿
5、无论“左”倾右倾,都会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危害,因此就需要既防“左”又防右。按“左”倾和右倾为基准,下列哪一党的错误不同于其它叁个 ( )
A.1927年6月底陈独秀下令“将纠察队全体解散,所有前领枪弹,并经交存政府”
B.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放弃积极防御的方针,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
C.“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
D.山东曲阜孔庙的“万世师表”匾及其他文物在“文革”中被付之一炬
解析 1927年6月底,汪精卫叛变革命的迹象已昭然若揭,陈独秀仍一味顺从他的要求,下令解散工人纠察队,解除农民武装,这是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的表现之一。B所述是王明等推行的“左”倾冒险主义方针;C是“大跃进”时期的口号;D是“文革”伊始,红卫兵和“革命造反派”以“破四旧”为名,在全国上下对历代文物古迹进行大破坏的一个缩影。答案 础
6.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按此速度国民收入将每11年翻一番。”这一判断没能成为现实的原因不包括 ( )
A.“大跃进”运动 B.“文化大革命”
C.中共八大召开 D.人民公社化运动
解析 题干中的陷阱是“不包括”,阻碍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势头的是探索中的失误因素,而C项是探索中的成功因素。
7、 下面的趋势图中,能够显示“文革”期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的是
解析 不要忽略“文革”中周恩来、邓小平对国民经济的先后整顿这一史实,即可判断C项正确。
8.一同学在图书馆查阅了以下几幅图,想给它们起一个共同的标题,你认为最确切的是
A.大好形势下的农业 B.崛起中的大农业
C.“大跃进”中的农业 D.工业反哺下的大农业
9.请找出下面四首歌谣中,所表现的时代与其他叁者不同的一个 ( )
A.一阵锄声卷入云,惊动天上太白星;拨开云头往下看,梯田修上南天门
B.种个南瓜像地球,架在五岳山上头;把它扔进太平洋,地球又多一个洲
C.单干好比独木桥,走一步来摇叁摇;人民公社是金桥,通向天堂路一条
D.农业科技威力大,脱贫致富好办法;就凭书上一句话,牛马它把双驹下
10.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我国经济建设呈现的趋势是 ( )
A.经济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B.初期和中期较好,后期有问题
C.初期和后期较好,中期有问题 D.初期有问题,后期逐步得到纠正
★【课后反思】通过本课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问?
★【课后练习】完成课时作业必修二第9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