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细节,拨动学生心弦
施孝丹
梁杰老师说过,“……如何去陶冶,这是一个大课题,叁言两语并不能说清楚;但有一条我认为很重要,那就是要做好铺垫工作。”“陶冶场”的形成需要教师用真情去营造,蓄势待发,才能“水到渠成”。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的一言一行甚至是一个眼神,对课堂的情感氛围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在教学过程中关注细节,营造一种充满激感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沉浸在这种氛围中,得到感染,受到熏陶,增强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
营造情感氛围,进行情感熏陶,老师必先“动情”。有人说,要使一部作品感动别人,首先必须感动自己。的确,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自己没有领会文本的内涵,没有被文章深刻的思想、感人的情景所震撼,所感染,又如何去感动学生呢?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深处。”据说,梁启超先生为清华大学学生上课时,讲到动情处,就变成表演,手舞足蹈,情不自禁,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讲到欢乐处,则大笑,声震屋瓦;讲到悲伤处,则失声痛哭。做老师的能如此动情,难怪他上课时教室里都挤满了人。因此,语文课堂的情感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感悟出来的,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的引导和渲染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李清照《声声慢》的过程中,为了表现词人的凄苦孤寂、落寞愁绪,我以哀婉、低缓的语气和动情的朗读将学生引进李清照凄清的情感世界。同样我以那种豪迈而悲凉的情感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让学生体会那位寂寥而旷达的豪放词人的人生况味。梁启超先生曾说过:“用情感激发人,好象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吸引多大分量的铁。所以情感这东西,可以说是一切动作的原动力。”老师充满激情,披情入文,才能营造“陶冶场”,吸引和感染学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氛围的营造还需要老师抓住情感交流的细节。我曾经读到对于老师眼神的一段话,“老师的眼神是一泓汩汩流淌的清泉,贮满了父母般的慈爱,在严肃中包蕴着爱意,在安静中传递着温柔;老师的眼神是一杯香甜无比的琼浆,不断地流进学生的心田,温暖了一颗颗纯洁的心灵,让他们从中得到了前进的力量,并一步一步走向成功。”这段文字深深启发了我,我们强调陶冶性教学,强调感情的渲染与熏陶,却往往会忽略这些细节。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的情感有时不是通过语言,而是通过眼神体现出来的。学生那颗敏感的心能从老师不经意的眼神中洞悉一切。于是我便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自己的眼神,时而平和,时而关切,时而安慰,时而激励……推而广之,我还注意根据不同的上课内容,选择不同颜色不同款式的衣服,研读文言文或感情基调比较沉重的文章,多穿庄重的颜色较深的正装,学习现代文或轻松活泼的文章,则多穿色彩较淡的便装。或许这种做法显得微不足道,但在尝试过程中我发现这对于课堂情感氛围的营造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