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同题异构教学活动有感
祝秋莹
6月12日,武进区高中物理同题异构教学活动在我校进行,本人有幸与国际分校的韦叶平老师同台竞技,心情十分激动。
这次定的课题是选修3-5第十八章第2节《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拿到这个课题我很迷茫,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这节课很容易上,也没什么内容可教,作为上公开课不合适,因为传统的教学中,只要告诉学生汤姆孙的枣糕模型、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一节课15分钟就可以讲完了。怎么设计才符合我校学生的学情?怎么上这节课才能上得出彩?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经过深思熟虑,我发现传统的教学只是“授人以鱼,并未授人以渔”,学生并不知道卢瑟福的粒子散射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做,并没有学会卢瑟福通过推理分析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科学方法,瞬时我就将这个问题作为我的突破口,脑海里有了方向,就开始动手准备。
首先,从“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出发,我设定书本上的内容由学生自学完成,课前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其次,根据物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提出模型—检验模型,我设计了一个探究方案,整节课以问题探究为主线,将粒子散射实验的装置、现象、汤姆孙模型的不足之处、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几块内容顺其自然的呈现了出来,整个过程学生主动参与、大胆猜测、激烈讨论,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这也是本节课的精华所在。最后,将原子核的电荷量和尺度的问题,让学生自学完成,意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提炼信息的能力。
反思这节课的结构和过程, 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是粒子散射实验的装置的介绍,我只是简单做了介绍,在听完韦老师的课后,感觉到他设计的让学生计算金箔由多少层金原子迭加而成这个环节,效果非常好,通过计算,学生了解到有3000多层金原子,但是仍然是绝大多数粒子基本上沿原来的方向前进,这对于验证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很有帮助;其次是学生的讨论过程还有徒有形式的成分,学习小组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鉴于以上问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努力建设学习小组,培养他们探究的习惯和方法,同时教师不能成为探究课堂的旁观者,应该融入学生之中;其次,备课的时候要注重细节,例如韦老师提出的让学生乐学,在人文性这方面要重视起来,这也是课改形势下必须要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