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合一是和谐课堂的主体
潘丽君
“教育是一首诗,可以是田园诗,可以是古体诗,也可以是抒情诗,有各种各样的情调和内涵。”那么语文就更应是一首诗,语文的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是诗意,语文的灵魂和生命是诗意,语文的最高境界也是诗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大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到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注意遵循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但我们对学生主体作用实施的策略理解模糊,有时往往会“主导”过多,有时“主导”又太随意、放任,导致不能合理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需要投入、体验、感动,需要师生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通过学生默读课文,再现荷花婀娜多姿的画面。让学生想象荷花在绿叶间冒出来,那争先恐后生机勃勃的样子;想象花骨朵、半开的、盛开的荷花各有韵味。能美读好这段文字,不也正是读者心境的再现嘛!读到这里,如果教师引用“小荷才露尖尖角……”、“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充满诗情的引导,让语文富有了诗意,让学生感受了诗意,同时语文教学也在充满诗意的氛围中生机盎然。
除了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诗意外,还应让课堂成为孩子创造的乐园。我们有时课堂预设得太多,导致课堂上过于关注教案,过于在乎课堂上表面的喧哗和热闹,忽视了生成资源的利用,缺失了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和敏锐感悟。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某一次,我一心想上好一堂公开了,此前甚至还借班上了两次,教案反复修改,自认为已经面面俱到了,可最后课上下来的感觉却非常不顺畅,最明显的感觉就是自己在走教案。新课改指出语文课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这就意味着我们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少一些刻板,多一些自由,为学生营造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放飞学生的想象。
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让学生用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再创造有关的知识。学生的智慧正是像点燃的火把,永远燃烧不尽。好的“文本”还需要“人本”来充实丰富。追求语文的诗情和创意,使语文课堂成为启发孩子想象的乐园。只有“人”“文”合一了,才能让和谐的课堂迸发出生命之绿。
如果我们的课堂师生心灵融通,学生妙语连珠、兴致高涨;教师怦然心动、神采飞扬。学生的想象放飞了,学生的灵性唤醒了,儿童的语文、民族的语文、生活的语文,让课堂洋溢着诗的情感,诗的意韵和创新的火花,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的引导点拨恰到好处。那么,这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充满和谐的语文课堂吧。当然“绝对完美和谐的课堂”是不存在的,我们在“和谐”中不断地发现“不和谐”之音,并对“不和谐”做出“反思回应”,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和谐”,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离“和谐课堂”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