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第一框题《意识的本质》学案
礼嘉中学高叁政治备课组 尹建文
一、课前探究:
1.明确学习目标:写出本课高考考点,并对每一个考点的具体内容进行细化。
2.写出在课前探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至少提一问)
二、课堂探究:
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生产力和生产关 (2)邓小平理论、“叁个代表”重要思想
(3)中国共产党 (4)科学发展观&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5)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6)四项基本原则&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7)联合国&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8)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9)一般动物的求生欲望&苍产蝉辫;&苍产蝉辫;(10)狐狸的狡猾心理&苍产蝉辫;
想一想:
(1)上述例子中哪些是属于物质范畴?哪些是属于意识范畴?这样区分的依据是什么?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上的根本观点分别是什么?
(3)你是赞成唯物主义的观点还是赞成唯心主义的观点?为什么?
2.对于“心”的成语
(1)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2)心有灵犀一点通&苍产蝉辫;
(3)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4)心心相印&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5)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想一想:
(1) 这里的“心”是指什么意思?
(2)人的心能产生意识吗?人的意识、思想是怎样产生的?
(3)人脑可以产生意识,动物的脑可以产生意识吗?为什么?
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因此有人认为,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这个观点对吗?为什么?
4.观察下列两组材料: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根据新的社会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材料二:古代的人们由于受到自然和社会(阶级)的双重压迫,逐渐产生了希望能解救人生苦难的宗教观念。
想一想:
(1)从哲学的角度看,科学发展观和宗教观念有什么共同之处?两者又有什么区别?
(2)读了材料一对于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有什么哲学启示?
5.材料一:2007年12月3日—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分析了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趋势尚未缓解,价格上涨压力加大,农业的基础地位依然薄弱,节能减排形势相当严峻,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
材料二:会议提出了明年我国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完善和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切实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更加注重用法律手段促进节能减排,加快出台和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财税、金融等激励政策等。
根据材料一、二,思考:
(1)明年国家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体现了经济生活中的什么道理?
(2)从哲学的视角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的内在联系。
叁、课后反思:
1.通过本课复习,对照高考考点,你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讨论?请写下来。
2.写出本课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