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风情》
礼嘉中学 周水易
教学目标:
1、喜爱我国西南少数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拓宽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增强继承优秀文化的意识和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感情。
2、通过侗族大歌、壮族民歌的欣赏,让学生了解西南少数民族民歌的特点并能让学生产生兴趣。
3、通过尝试用不同的演唱方法来表演歌曲《爱我中华》,让学生感受音乐情绪。
教学重点:
感悟民族音乐风格,拓宽民族文化视野。
教学难点:
赏析侗族大歌的特点。
教学内容:
欣赏《五月蝉虫唱的好》、《什么水面打跟头》、演唱《爱我中华》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爱我中华》
一、导入
播放《月光下的凤尾竹》(葫芦丝演奏)
师:哪位同学能说出这个音乐作品的演奏乐器?
生:葫芦丝(傣族)
师:那你知道葫芦丝属于我国哪个地区的特色乐器吗?
生:西南地区
师:美丽的大西南,山美、水美、人美、歌更美。今天,老师将选取几首代表性的大西南民歌与同学们一起分享。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欣赏一首世界上十分罕见的,生活在贵州、湖南、广西一带的西南少数民族侗族的民歌。
二、新课
(一)、侗族大歌《五月蝉虫唱得好》
1、欣赏《五月蝉虫唱得好》
思考:
①、该民歌的表演形式有何特点?
②、多声部演唱时,高声部一般由几人演唱?出现在低声部之前还是之后?
③、你们认为主旋律出现在高声部还是低声部?
④、一般我们听到的合唱主旋律是出现在高声部还是低声部?
回答:
①:a、演唱形式为合唱 b、无伴奏 c、无指挥
②:好像只有1人,出现在低声部之前。
补充:这就相当于“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而侗族则称为“众低独高”。
③:低声部
④:高声部
补充:这是该民歌的特色。因为在侗族高声部是派生出来的,是树岔,低声部才是主杆。所以,主旋律出现在低声部。
完整欣赏《五月蝉虫唱得好》让同学们分析歌曲的音响特点。
音响特点:高亢明亮、自然朴素(课外延伸:原生态唱法),声部此起彼伏,形成了一幅很热闹的景象,表达了夏日来临,蝉争鸣的欢跃气氛。
2、侗族大歌:
A、侗族民歌可分为“单声歌”和“多声部歌”两大类。侗族民间男女青年歌队演唱的多声部歌叫侗族大歌。
①特点:侗族大歌是世界上十分罕见的,在中国侗族地区由民间歌队演唱的一种多声部(众低独高)、无伴奏、无指挥、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音乐。
侗族大歌在侗语中俗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
(一直以来,世界音乐界认为中国没有多声部和声艺术,复调音乐仅存于西方。20世纪50年代,侗族大歌被中国着名音乐家郑律成偶然发现。1986年贵州侗族合唱团赴法国演出引起轰动,音乐界惊叹这中国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从此扭转了国际上对于中国没有复调音乐的说法。)
可见,侗族大歌在世界音乐界的地位是很高的。
B、侗族大歌这种古老而纯正的、如此闪光的民间合唱艺术会在哪些地点演出呢?
鼓楼(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故“侗族大歌”又被称为“鼓楼大歌”)、戏楼、吊脚楼等
② 侗族大歌的分类:声音大歌(侗语称“嘎听”)
柔声大歌(侗语称“嘎嘛”)
伦理大歌(侗语称“嘎想”)
叙事大歌(侗语称“嘎吉”)
C、你们认为我们刚才欣赏的《五月蝉虫唱得好》属于哪一类?
生:声音大歌
师:声音大歌是最精华的部分,声音的标题常以昆虫鸟兽或季节时令的名称命名,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音响,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是产生声音大歌的自然根源。
(二)、 壮族民歌
师:刚才我们了解的侗族大歌采用的演唱形式是合唱,那么西南少数民族民歌除了采用合唱这种演唱形式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演唱形式呢?
(1)欣赏《什么水面打跟头》
A、歌曲采用了什么演唱形式?知道这是西南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吗?
生:对唱 壮族
师:对唱是壮族民歌最重要的一种演唱形式。
B、同学们可知唱歌的女主角是谁?你了解她吗?
生:答
C、介绍歌仙刘叁姐
相传有个聪明、勇敢、勤劳而美丽的壮族姑娘,她善于用歌声赞美劳动、赞美自然。揭露封建地主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爱戴她,尊称她为刘叁姐;封建地主憎恨她、迫害她,逼迫她到处漂泊。她的歌声随着她的足迹传遍广西各地,人们誉称她为“歌仙”。
D、介绍壮族歌圩
壮族人民爱唱歌,童年开始学唱歌曲,形成幼年学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传帮带习俗。他们不仅平时在家里唱,而且还定期举行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或“歌节”。
“歌圩”的日期是每年的
“歌圩”规模小则几百人,多则成千上万。分“野歌圩”和“夜歌圩”两种。“野歌圩”以赛山歌为主,男女青年对唱情歌、故事歌。常伴有“抛绣球”、“舞龙”、“舞狮”等表演。“夜歌圩”又称“歌堂”,在室内举行,有多种歌唱形式。在此基础上近年来又创办了国际民歌艺术节。
(叁)、演唱《爱我中华》
A、师:同学们可能对这些民歌不是很熟悉,但现今一些流行在歌坛的新民歌有好多融入了西南民族音调,还记得上课前播放的歌曲吗?它就是其中的一首,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遍。
(1)范唱并思考:歌曲表达了各民族兄弟姐妹怎样的共同心声?音乐情绪如何?
生:答
(2)直接跟伴奏演唱
(3)欣赏宋祖英演唱的版本,让学生说说①出现了哪些演唱形式?
②对这首作品的音乐情绪有没有更深的体会呢?
(4)音乐活动:(师生共同完成)
第一段:生唱师和
第二段:前半段 师唱生和 ,后半段,即高潮处“爱我中华”生唱,下一句老师接唱,从“五十六族兄弟姐妹……”开始一起唱。
B、探索之旅:
(1)师:说《爱我中华》具有西南民族风格,到底体现在哪儿呢?
(找出歌谱中出现最多的叁个音)。
(2)西南民族音调特点:1 3 5叁音为骨干音
(四)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自己听以下四首歌曲的旋律,判断是否具有西南民族民歌音调特点?
(《小背篓》、《辣妹子》、《大地飞歌》、《山歌好比春江水》)
叁、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侗族大歌、壮族对歌及西南少数民族民歌音调的特色,这些只是西南民族音乐文化的一部分,相对于浩瀚的西南音乐文化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沧海一粟,让我们期待下节课的更多精彩。当然,也希望同学们借助现代化的媒体去了解西南民族音乐文化,养成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