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的初中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影响学习及身心的健康,将绘画美术学渗透到美术教学中,来调节学生的心理,从而使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寻找自信、寻找精神慰藉,因此学校美术教学中融入美术治疗的思想却是必要的。
关键词:美术教学 绘画心理学
正文:
一、绘画中的奥秘——看“画”识人。
通过一幅画就可以看出画作者的大体性格特征、心理状况,甚至发现他们潜藏的自杀倾向,从而进行干预。
早在18世纪,欧洲的医生就把病人绘画作为一种诊断精神疾病的方法,现代绘画心理开创了色彩分析技术,在技术和理论上都进行了创新。“房—树—人”测试已经成为非常成熟的绘画投射测验,是考察智力的辅助工具,可以考察人格整合程度;作画人对待家庭、亲情的态度和看法;对待自我成长的看法。“房子”、“树”、“人”可以分别画,也可以全部画在一张纸上。
&苍产蝉辫;“图画者,所以鉴戒贤愚,怡悦情性”。“画画内可以乐志,外可以养生,非外境之所可夺也”。“学画所以养性情,且可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迎静气”。这是我国古人发现的美术对人心理的调节作用。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画出心声”。
画即是话,能够直观地反映学生的心理问题。
在初一的美术课堂上,课堂作业我要求同学们运用学到的方法来表现奇妙的肌理,她画了较为零乱的线条,通过画面内容能感觉她内心充满着不安和焦虑,原因是她本身有缺陷,且很明显地让她感觉她是与其他人不同的。老师和父母必须加强她的优点,且给以鼓励性的关爱。
而他呢,画着浓黑的画,可以感受到他内心承受着一股压力能够痛快地、尽兴地涂画一番,对他而言的确是很舒服的事。同时他亦渴望得到师长的赞美或关爱而焦虑,因为他在班上是不常被给以肯定的孩子之故。
这些现象都表明了这样一个信息: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理想。根据调查表明: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初中生约为15%。这样的数字不得不令我们去注意、去观察、去研究,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学生心理上的障碍?
我们知道,中学阶段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学生将经历着生理、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加上学习紧张和环境陌生,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引起心理矛盾。如果这些矛盾处理的不好,就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这些矛盾归纳起来,大体有下面几种:(一)愿望与现实心理准备不相适应。中学生大多都有美好的愿望,他们幻想自己将来做一个科学家、公司家、领导干部,但有些学生学习不努力,得过且过,他们追求的全是实现理想后的种种荣誉与享受,而对实现理想需要从现在做起,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却想得很少,做得不够。(二)享受意识与劳动观念淡薄。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对子女的宠爱,使得不少中学生的消费欲望与日俱增。他们吃零食,穿高档衣服,过生日请客送礼。但这些学生轻视劳动,坐享其成,不懂得什么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不懂得只有劳动才能创造财富。(叁)心理闭锁与渴求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发展,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不理解老一辈生活作风及情感,“代沟”成了他们的口头禅,不愿意同长辈交流感情、透露内心世界,实行自我封闭,因而常常产生孤独感。他们普遍认为老师、家长对其不理解,热切盼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四)独立意识与依赖心理。中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渴望独立,对婆婆妈妈式的说教及过分关心会产生反感,个别人会顶撞家长及老师,甚至对学校、社会产生反抗情绪。但同时他们又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在经济上、生活上和心理上又要依赖父母、老师和学校。(五)情感与理智。喜欢表现自我,极力想引起他人注意,中学生的情感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容易冲动,或因小的成功而狂喜,或因小小的失败而心灰意冷,或因鸡毛蒜皮争得面红耳赤。他们的情绪、情感经常处于大起大落的状态。(六)信息视野的扩大与鉴别能力不足。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改善,信息交流日益频繁,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视听工具被广泛应用。中学生好奇心强,他们广泛涉猎。但由于他们鉴别能力还有限,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显得偏狭,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出现认识上的混乱。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就很容易进入他们的心灵,影响他们的成长。因此,对于家庭、学校和社会来讲,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和各级学校都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然而,真正能走进心理咨询室的同学能有多少呢?而恰当的美术教育,却可以让所有同学通过美术学习的途径解决心理的问题。
叁、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学——“画”解烦恼。
画画,就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宣泄方式,对于些难以用言语和动作表达出来的信息,人们常常通过画画来表达。
在教学中,对教学的设计上要加上绘画心理学的元素,两者的配合,来解决所谓“问题学生”。如在绘画课中对色彩运用也是学生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对不同色彩的运用,代表着不同情绪的宣泄。画面传达学生的一种情绪,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美术作品的完成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满足感,这时若有老师的肯定、同学的称赞,自会极大地增强自信心,也可以让平时很自卑的同学重拾自信。有选择地欣赏艺术品可以有针对性地改变某种不良性格,如心情长期阴郁、灰暗的学生,可以将他带到一幅表现草原牧场生活的风景画旁,给他讲解画面上的情景,描述纵马驰骋的欢悦,让他试着想象自己走进画框,成为秀丽自中的人。这样定期的观赏和诱发幻觉,就会逐步消解其阴郁心境。
美术教育存在着两种取向——美术取向和教育取向,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美术教育都偏向前者,即由美术本位出发,以教育为手段,发展和延续美术文化。
综上所述,治疗取向的美术教育是解决当下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的一个途径,一种方法。
在学生承受各个方面压力,心理不堪重负的今天,我们应该提倡治疗取向的美术教育,使美术活动为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寻找自信、寻找精神慰藉的方剂。虽然很多人主张美术教师不能代替美术治疗师的角色,但是在学校美术教学中融入美术治疗的思想却是必要的、可行的。美术本就是学生喜欢的一门学科,学生以轻松的心态就进入课堂,愿意敞开欣慰,与之交流,而随着教师有意思的引导学生创作,那么他们的作品往往会隐藏着他们的情绪,虽然很多人主张美术老师不能代替美术治疗师的角色,但美术教师要拥有心理学知识,让美术课堂里持续着轻松的欢笑,在美术教学中美术治疗的思想却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