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十分丰富,除了有大量的民歌外,还有历史悠久的戏曲音乐。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术中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艺术门类,是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也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过程。在以重视“弘扬民族文化”的学习为依据《音乐课程标准》背景下如何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了解戏曲,喜爱戏曲。首先要从弘扬民族文化的高度推广戏曲音乐,充分发挥教育的主渠道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其次要以振奋民族精神的态度搞好戏曲教学,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及方法,实现最佳效果;最后要以科学的方法探索戏曲教学的规律,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新课程、京剧艺术、戏曲教学
前 言
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可以陶冶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健康的艺术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能力,培养他们对戏曲艺术的欣赏和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与心智,增强民族的自尊和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与民族精神。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重视“弘扬民族文化”的学习。在中学的音乐教学中,戏曲内容是比较难完成任务的。学生喜欢的100%是流行音乐,戏曲音乐几乎无人问津,面临戏曲已经出现的危机,挽救戏曲,挽救民族文化是我们音乐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进行戏曲教学,使我们学生认识戏曲,了解戏曲,喜欢戏曲,使我们中国优秀的戏曲音乐发扬光大,这是需要音乐教师所思考和努力的问题。音乐老师应该积极地去探索和研究,寻求好的方法和措施。下面仅从个人在戏曲音乐教学中的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要从弘扬民族文化的高度推广戏曲音乐
我国的戏曲艺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尤其京剧艺术集文学、歌唱、音乐、舞蹈、表演、武术、杂技、服饰、脸谱、化装和美术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经几代艺术家的不懈努力,其表演形式和戏曲理论日臻完善、完美。它不仅在国内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在国际上也已经具有了极高的声誉,被称之为“东方艺术的珍品”、“中国文化的精粹”。那么,为什么具有如此之高艺术价值,影响如此广博深邃的京剧艺术,却在国内举步维艰和者日寡,在年青一代中倍受冷遇呢?这不仅有其多方面、多层次的原因,这也和我们学校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以及音乐艺术教育长期滞后的状况不无关系。
在教材的选编上,应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高度,把它当作“国人”必学、必唱的“国戏”来考虑系统编排。早期京剧科班和当今的少年戏校的实践已证明,普及京剧要从小抓起,少年儿童完全可以接受并学好京剧。
毋庸质疑,戏曲艺术本身还存在推陈出新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尤其在当前现代流行音乐与影视文化的冲击下,青少年在这种商业气息浓厚的快餐文化氛围里,其艺术品位和审美标准已经受到严重侵蚀和误导。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看到学生的可塑性,学校教育主导性。我们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主渠道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利用青少年追新求异的特点。用最优秀、最具艺术价值的民族文化来教育培养我们的下一代,使他们得以在健康的文化环境中茁壮成长,使之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教师的自身因素直接关系到戏曲教学的效果
要进行戏曲教学,第一要素是教师。要上好戏曲课,教师得钻进去。要通过培训学习、了解戏曲的基本知识,知道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教学生学习戏曲、欣赏戏曲。要认认真真地从戏曲唱腔到表演(演唱)技艺去学习。也许只能学到一点皮毛,但要力求不走样,一定要下功夫。还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当地资源。可以聘请京剧表演家、剧团专业人士、京剧票友、京剧爱好者等到校进行教师培训,指导学生课外兴趣小组。总之,是要积极主动,想方设法解决教学资源问题。
现在的音乐院校的课程很少有戏曲的选修,培养的学生对戏曲知之甚少,对外国音乐、世界音乐都要去研究,为什么对我们中国自己的文化瑰宝却弃之不理呢?可想而知,面对戏曲教学,他们将无所适从,有的干脆就草草地欣赏一遍就了事,照本宣科的介绍介绍。学生肯定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老师的态度已经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了。我认为,大学里自己没有学过戏曲,没有基础并不可怕,音乐教师应该虚心地学习,多听多看多唱多思考,甚至去拜师或者进修,你了解的知识越多,更能体会戏曲的精髓,自己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才能更丰富。
教师对学习戏曲的态度应该是积极乐观的,只有你用心去体验戏曲,你的优美的唱腔,变换的身段,生动的表情,才能够让学生被戏曲吸引,并对戏曲有求知的欲望。曾经观摩过很多公开课,戏曲内容很少见,我想和教师自身的素质有很大关系。新时代的教师应敢于突破自己,做敢于创新改革的前沿者,越难的课题,越要去研究探索,这才能更好的贯彻新课标的宗旨。
教师对戏曲的热爱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但是中学的戏曲教学内容要求我们不一定非得会唱很多传统的大戏,毕竟精力有限,教师可以重点熟悉几个地方大戏,如京剧、黄梅戏、豫剧、越剧等,了解唱腔特点、表演特点,会演唱着名的唱段。如黄梅戏的《女驸马》、《对花》,越剧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豫剧的《花木兰》等等。
叁、要以科学的方法探索戏曲教学的规律
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只有好的想法而没有好的方法,再好的教学内容也只能事与愿违。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
1、教师在课下,要注重自身对戏曲知识的积累,收集一些剧照、精彩的唱段以及介绍戏曲家和戏曲知识的小文章,做生活的有心人。平时多看多听不同剧种的戏曲,精通一到两种戏曲,并能唱上几段,做一个戏曲“杂家”;在课堂上,应以自己对戏曲的积极热爱态度来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营造学习戏曲的良好氛围,用有感染力的语言、丰富的表情、优雅的手势、有腔有韵地演唱,将学生带入一个如醉如痴的戏曲天地里,这样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教学之初一定要“从趣入手、由浅入门”,可先让学生听一些蕴涵着戏曲音乐元素的经典歌曲,如:歌曲《唱脸谱》等,使他们自觉地关注音乐的母体;先欣赏像《叁岔口》、《闹天宫》等青少年喜闻乐见、风趣幽默、短小精悍的戏曲内容。学唱更要选有板有眼,容易上口的选段,可先学唱《赤桑镇》中“黑头”的一段唱腔,“自幼儿蒙嫂娘训教抚养”;《玉堂春》中“青衣”的“苏叁离了洪洞县”;《钓金龟》中“老旦”的“叫张义我的儿听娘教训”以及部分现代京剧选段。学习京剧“文场”和“武场”,教师要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尽量给学生亲自展示、演示或演奏。这些实物教具包括一些服装、道具及其脸谱图片泥塑,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2、在戏曲欣赏教学中,充分渗透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教学理念, 教学环节设计、教学形式上要富有创造性,努力去开发一些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如在京剧脸谱的介绍时,我发给学生六张脸谱,让学生“找伙伴”,结果黑脸的张飞、项羽结成一对,红脸的黄盖、荆柯找在一起,白脸的曹操、司马懿凑在一堆,由此引入京剧脸谱色彩与人物角色性格特征之间的关系时,学生踊跃参与判断分析,结果自然印象深刻。借助游戏性的艺术活动,还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艺术,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加强了学生间的合作,获得了相互关怀、尊重、友善、分享等人文素养。
3、要及时发现和培养“小戏迷”“小票友”,并给予展示的机会,以点带面,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使戏曲的在校园里的传播有更广阔的空间。即面向全体,又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4、要科学的统一歌曲与戏曲的发声方法,注意求同存异,先找共性,后发展个性。比如,歌唱的呼吸、发声的共鸣、以情带声以及真假声的结合等都是相通的。如铜锤花脸的唱腔就类似于男中音的音色;青衣的头声和真假声结合的唱法对男、女高音换声点以上的练习很有帮助,对未变声的青少年来说更是得天独厚的机会,他们可以毫不费力的唱戏曲的原调,但是学唱时教师要量力而行,科学保护学生的嗓音。只有当学生的发声方法正确统一了,才能杜绝盲目的或是角力式的“喊唱”,才有可能学习京剧中有特点的咬字吐字及行腔,再通过反复的练唱、模仿,其京剧韵味才会逐渐浓厚,风格流派才会因人而异的自然显现。有句艺谚说得好:“曲唱千遍,其声自转”就是说在模仿对的前提下,在加以时日的磨练才能字正腔圆、韵味十足。
5、教师除要加强自身修养,练好内功外,更需要练好外功。一方面要争取领导和班主任老师们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要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京剧听、唱、看、比、演的外部环境,形成一个振兴京剧艺术,培养京剧观众的小气候。比如,带着学生观摩现场演出,组织班级戏曲卡拉翱碍比赛,成立京剧爱好者小组等。经过大家的不懈的努力,何患京剧艺术不能发扬光大呢?
四、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在戏曲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能增强感染力和美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丰富想象。戏曲内容通过多媒体再现情景后,学生的情感受到激发而产生共鸣,从形象色彩、音乐旋律等视觉和听觉方面,身临其境地强烈地感受戏曲的魅力,从心灵深处接受了美的教育,美的熏陶。法国一位着名演员曾说:“嗓音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任何图画的感染力,远远比不上舞台上正确发出的一声叹息那样动人。”
戏曲也是声音的艺术,由此看来,戏曲教学使用电教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在欣赏现代京剧《迎来春色换人间》的唱腔和其它组合片段的过程中,在播放画面的同时,我边介绍了京剧的人物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使学生明白了什么是青衣、花旦、刀马旦,什么是花脸、黑头、小生等,在获得美好的艺术享受的同时,开阔了视野。真是听之心旷神怡,观之赏心悦目,想之回味无穷。
五、让学生多参与戏曲表演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在课堂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少一点填鸭式教学。戏曲教学离不开表演。中学生的模仿能力强,简单的手势、步伐,会让他们觉得很新鲜,气氛会变得活跃,等到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了,再把教学内容、难度进一步深入,必然会收到好的效果。在黄梅戏的教学中,学生们穿上水袖,做抛袖等动作,还和老师一起做单指、剑指等手势,课堂经常爆发出掌声和笑声,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人人参与表演,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在我承担的几次示范课教学中,我也大胆地上了戏曲课,最大的特点是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连听课的老师和同行也和学生一起表演,气氛非常热烈,让我很受感动。谁说戏曲没有学生喜欢,如果音乐教师都行动起来,会让更多的学生爱上戏曲,领悟戏曲的魅力。在课外活动中,我也培养了一批好的戏曲爱好者,在很多次文艺活动中,我们的戏曲表演都获得了成功。当然,我们接受的都是戏曲的基本知识,要学得精辟,演得专业,还需要进一步努力,中学生戏曲的普及本身就是个很艰巨的任务,音乐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和众多有识之士一起探索和努力。
六、结语
罗马城不是一日建成的,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更不是一两个人,一朝一夕能轻而易举实现的。教师是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主体。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目标通过教师的努力,变成为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实际行动。音乐教师,应当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音乐教师要以积极的眼光去尝试、探索好的教学方法。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在实践中敢于改革创新,不断努力,中学的戏曲教学一定会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1、章诒和(主编) <中国戏曲>(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3
2、赵薇《浅论歌曲与戏曲的演唱》 《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1年1月第20卷第一期
3、钱涛《用“心”开启学生的戏曲之门》 《中国音乐教育》200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