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乡土资源,有效整合美术教学
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 陆惠芳
【内容提要】当前,为积累和巩固新课程改革的成果,许多学校都在花大力气建设教学资源库,内容主要有教案、课件、教学反思、论文、课题研究等。对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资源应该多元化,要根据学科特点挖掘各类教学资源,广泛应用于日常的教育教学。目前,由于多种原因,许多教师仍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机械地完成着既定的教学目标,美术教学也不例外。整合和有效运用各类乡土资源,不仅能弥补教材的局限,更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乡土资源 美术教学
【正文】
新课改下的美术是一门综合学科,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要全面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如果仅仅依靠教教材、学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有一定的差距。本校是一所农村中学,由于受学校条件、学生经验、地域特征的限制,学生在美术能力方面与城市的孩子有较大的差距。鉴于本地的乡村特点,丰富的美术资源,我校美术教研组积极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模式,利用乡土资源,极大地提升了美术教学的活力,现将个人的一点观点、做法和体会作一阐述。
一、乡土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价值
1、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教育实效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所有教学最基本的任务。在美术教学中运用乡土资源,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家乡,激发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例如在《变迁中的家园》一课,利用本地区的乡土资源(50年前后的建筑)的对比,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身边房屋的变化,体会社会的巨大变化,懂得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为进一步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夯实基础。乡土资源是学生生活中真真实实存在的,就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学生对之比较熟悉,因此最感亲切,感染力也较强。作为老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善于挖掘和利用当地体现民风民俗、自然环境、民族精神等各种资源,使学生受到感情和思想的震动,这是那些概念化的、空洞的说教所无法赶超的。
2、有利于体现美术教学的生活性,激发创作兴趣
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使课程突破学科的束缚,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社会。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把眼光投向广阔的现实生活,置身于世界,审视社会,去创造、开拓更加美好的人生。相反,艺术教育如果脱离了生活,艺术创作也就失去了价值。美术教学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乡土资源,体现艺术的丰富多彩,体现艺术的生活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联系生活实际,真正感悟和理解艺术,激发创作兴趣并进行艺术的创造。
3、有利于丰富美术的教学内容,弥补教材的局限
美术课程资源的关联性很强,内容涉及自然、人文、科技等各个领域,空间和时间跨度也很大,有历史与现实、中国与外国等。学生由于受年龄限制,生活经验不丰富,教学中难免对一些知识点理解不到位,整合乡土资源,在教学上适当地运用,就能更清楚地理解知识点,弥补教材之缺陷。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就地取材,开发和利用本土资源,不仅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拉近学生与学习内容的距离,课堂气氛也将更加活跃,学生的学习空间也将得到拓展,教学效果更是锦上添花。
二、乡土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1、深入教材,开发和提炼乡土资源
我校虽地处农村,但自然和人文资源却非常丰富。面对丰富的乡土资源,我们对各类乡土信息资料进行了筛选、整理,分门别类存储到美术课程资源库中,图文结合的电子形式,为我们的美术教学提供了便利。例:学生每天生活的校园中有一明清时期建造的古戏楼,为发挥古戏楼的教育功能,我们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本地区的地方戏,为校本教材《戏楼与戏曲文化》的编写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并且,通过这一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建筑、服装、脸谱等艺术,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多元的发展;农作物生态种植是本地区的一大特色,组织学生接触自然,既让学生体验到了生活的甘苦又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真实的场景;“春秋淹城”是我国春秋时期至今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地面城池遗址,在这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土地上,学生用画笔描绘了对家乡的热爱,艺术创作能力得到了张扬。
2、丰富课堂,构建富有乡土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淡化说教痕迹,整合各类资源,多设计以活动为载体,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模式,学生在参与、体验和感悟过程中必将拥有发现美的眼睛。例《端午节》一课,教材中部分教学内容有很强的地方民族特色,学生如果缺乏当地乡土文化的认识,很难感悟传统节日的重要意义。为更好地促使学生对端午节民间传统文化渊源的了解,在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基础上,通过展示本地区春秋淹城文化、杨桥老街传统文化、潘家太湖湾龙舟赛等,了解本地区吴文化的风俗,加深了对中国渊源历史文化的理解。
3、巧用乡土资源,发挥其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热情、知识感悟和价值观、审美观的形成,都与学生的情感支撑分不开。课堂教学一旦触及了学生的情绪、意志和情感需要,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美术教学中经常引用一些学生耳闻目睹的熟悉的乡土资源,既可增加教材内容的真实性和生动性,又可改变课堂教学枯燥、空洞的状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乡土气息的置入,情感之弦的拨动,随着学生情感体验的加深,学习的外驱力转化为内动力,他们的被动学习也就转变为主动学习,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论。
美术教学因为有了乡土资源的注入而增加了新的活力和张力,教学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拓展;乡土资源中蕴涵的传统艺术观念、人文思想给美术教学提供了借鉴与启示;乡土资源的利用,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与生活、美术与社会、美术与文化、美术与情感的关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广袤的农村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术资源库,我们美术老师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多观察、感受身边这片质朴的、有生命力的土地,收集、积累和丰富学校的教学资源库,弥补国家课程的单一与不足,拓展美术的内涵和外延,使资源库真正成为美术教学永不当弃的金钥匙。
(发表于《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总第700期 ,201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