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美术教学中的应有之义
陶&苍产蝉辫;瑛
摘要:教育的目的是要顺应人类的天性使他有最大限度的发展,而达到完美的人生。人类本来有求知、乐善、爱美的天性,所以真善美叁者具备,才成完人。教育的真正目的,就要造成这样的完人。现代的教育常说德、智、体叁育应该并重,而未注意到美育。实际上单只重视智育,德育的重要性也还没人否认,体育也有一部分人顾及,独独忽略了美育,因此,教育未能及到健全的发展而达成其真正的使命。
关键词:教育、美育、美术
教育的目的是要顺应人类的天性使他有最大限度的发展,而达到完美的人生。人类本来有求知、乐善、爱美的天性,所以真善美叁者具备,才成完人。教育的真正目的,就要造成这样的完人。现代的教育常说德、智、体叁育应该并重,而未注意到美育。实际上单只重视智育,德育的重要性也还没人否认,体育也有一部分人顾及,独独忽略了美育,因此,教育未能及到健全的发展而达成其真正的使命。
真善美的平均发展才成完人,则教育上之应注意于智育、德育、美育的平均发展便无可疑。自古以来,美术教学就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 近些年部分学生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 在思想上、人格上都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在美术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其浅近目标, 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塑造个体审美心理; 终极目标, 在于塑造学生美的心灵, 完善个体人格。所以美育是美术教学中的应有之义。
何谓美育? 美育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感情, 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 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 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既是科学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 又是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它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有意识、有目地、有计划地进行美育教学?笔者主要从教材、教师、学生这三个方面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教材要尽量选美图,要注重实际,让教学显得更有活力。
高中美术鉴赏教材更应注重图文的质量,使学生在繁重的多学科学习中欣赏到质量上乘的美图。美术作品往往具有美术语言的韵律美、构思美、意蕴美等多层审美层次要求,让学生在赏心悦目、怡情冶性的作品赏析过程中获得最直观的美的体验。这就是要求我们在教材内容选择上抛弃旧观念——即过于注意美术作品的思想教育意义,而忽视了作品的外在美(构思美、格式美等)。
我们的艺术课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从哪里着手?“全体学生具有高尚的艺术情趣,健康的审美能力,基本的鉴赏、体验和表现美的能力。”学生周围环境是学生最熟悉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环境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培养学生完善的知识结构。这样,学生有直观的印象,对老师所讲的内容较易领悟,并付诸行动。结合周围熟悉的环境因素,激发学生情感,体现教学以学生的身心特征和学习生活经验为参照要求。
我校校长在开学第一天的会议上讲:“学生追求怎样的发展?能力、情感、态度各方面健康发展。德润人和、文化立校-------”
德育处在检查班级环境布置时,发现许多班级的布置非常糟糕:教室标题口号用黑色的,或很小或不规范;班级宣传栏简陋粗糙;黑板报简单不美观。建议我在美术课上对学生进行一下班级美化方面的熏陶培养。我感到学生布置美化班级是最基本的体验和表现美的着眼点。我立即调整了单元教学内容,平面设计单元中安排黑板报的排版设计、粉笔美术字的写法、粉笔绘画等内容。经过一学期的引导、跟踪、评比,学校班级的文化氛围有了明显好转。
美术教学以教材与校园文化、班级文化有机结合设计单元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学校实际需要,教学才显得更有生命活力。
二,教师要寓美于教。
1,教师要重视自身的语言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自然流畅的语调, 抑扬顿挫的节奏能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中, 保证教学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发挥最佳的效能,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和语音语调。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专业语言, 要在简明、准确、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和韵律、节奏等方面下工夫。同时, 要有相应的“ 体态语”, 使学生产生新奇感, 以满足学生语言美之心理需求。作为一名老师,除了要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外, 还要注重语意与语境、语调与语速相结合。“自然规范的语音、语调, 将为有效的口语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课时, 具有节奏感的语调, 会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到语言美。学生在欣赏中获得了令人陶醉的美感, 就会增强学习的欲望。
2,教师要注意教态美。
要实现美育教学, 首先要增强教师的审美意识,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修养。教师教态要亲切自然, 态度端庄大方、热情活泼, 衣着美观得体, 既可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愉悦, 又为教学活动创造一个美的氛围。教态美包括仪容、风度、神情、目光、姿势和举手投足等等。教态是无声的语言, 它能对有声语言起到恰到好处的补充、配合、修饰作用, 可以使教师通过表情让语言的表达更加准确、丰富, 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所以, 教师亲切而自信的目光、期待而专注的眼神可以使学生产生安全感, 消除恐惧感, 缩短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距离。教师热情洋溢的微笑、友善慈祥的面容可以使学生获得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 潇洒得体的身姿手势, 无时不在感染着学生, 让学生时刻感受到美, 并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
3,教师应注意课堂的板书美。
板书是教师课堂教学思路的高度浓缩, 是教师的微型教案,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是对教材的一种艺术再创造。板书设计要文字精练, 一目了然, 运用和谐的色彩, 图形、表格等构图清晰。创造板书的形式美可以强化课堂教学效应。板书形式的美,顺应了学生喜新、好奇心理, 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知, 生发美的思索。科学实践证明, 人对不同色彩的注意程度是截然不同的。色彩搭配合理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单调的色彩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厌倦情绪。精心设计的色彩搭配、和谐美观的板面, 更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意识, 也是课堂美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平时授课时我通常用红色笔强调某一重点词, 用同一色笔书写同一规律的知识。这种习惯有利于加强记忆,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叁,学生是美的实践者
1,在教材中感悟美。
走进美术教材, 仿佛进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宛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但这美丽远远抵挡不住教材灵魂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 学生知道了什么是爱国, 什么是奉献, 什么是价值……这高尚的情操, 美好的心灵, 不正是教材的翻版吗?
在教学中, 通过色彩、背景、音响效果等, 通过学生的表演, 真实表现人物活动场景。表演者和观赏者都是审美的主体, 都能从中感受和鉴赏美, 学会创造美。
例:《加莱义民》一课,首先安排六位同学模仿六位加莱义民(认真思考年龄、样貌、动态的差异,接着伴随背景音乐上台表演。其余同学点评模仿者。最后师生一起感受罗丹作品中英雄的悲壮之美。
教学中我始终以饱满的热情, 充分利用教具、体态语、背景音乐等,把学生带入一个生动形象、富有感染的情境中去, 让学生直观感受美。使美育融于美术鉴赏的学习之中。
2,在与老师的互动中感受美。
在平时的课堂里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而不应该是老师在唱独角戏,那种枯燥乏味的老师只顾讲,学生只管记。学生应该关注老师的语言,关注老师的师态,注意欣赏老师的板书。老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于自己交流,互动。美是自由的象征。课堂应该是自由的。在自由的氛围中在能让师生感受到美的存在。
在建筑单元教学中,我给学生欣赏课本中的中外建筑,又给学生欣赏我在网上下载的欧洲建筑照片并谈了自己的感受:街道非常干净,没有一点垃圾;瑞士、法国等国家的阳台上放着盛开的鲜花;人的精神面貌很好。我又给学生欣赏我们学校的建筑照片,同学们为自己的美丽校园而赞叹。我鼓励道:“希望同学们珍惜这样美好的学习环境,不仅会欣赏,而且要保护、维护美丽的校园:不乱扔垃圾、不踩踏草坪、不破坏绿化。你们能做到吗?”“能!”回答响亮、干脆。
我谈自己旅游的体会:我曾到韩国旅游,看到韩国的乡下还有茅草屋,我又看到茅草屋前停着很漂亮的轿车。我想,不是因为穷而住在茅草屋中,而是把把茅草屋作为一种文化保存了下来。我们这里乡下,人人盲目地攀比:你造两层楼我造叁层楼,他造四层楼。镇上我们居住的房子,大家攀比面积住得大,而日本一般的叁口之家,住60多平米面积,他们就有这样的理念:把更多的面积留给大自然,种树、种花。
我曾到大连旅游,看到大连的城市规划合理,广场宽阔、漂亮、城市大街小巷非常干净。街上有这样一幅公益广告:“走出家门,走入花园。”假如我们人人都把公共场所作为自己的家爱护、维护,走在美丽的家园里,心情会很舒畅的。我们这里建筑也很漂亮了,但街上到处见到垃圾。
欣赏完了建筑图片,让学生谈谈对建筑与环境的认识。学生都谈得很好。有的说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建筑要保护好;有的说自己出生在常州,现在身边的某些小镇还比较脏,提高人的环保素质刻不容缓;有的说要读好书,以后多出去旅游,认识世界,设计适合我们居住的更美好的家园。
建筑原本是无生命的,但它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艺术想象,个性特点。它的构造空间具有节奏美、韵律美、色彩美等等,通过学习交流,同学们的理想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得到提高。
3,在活动中体验美。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美术的特点, 开展各种活动能促进学生的美术学习。比如, 学习到设计课题时, 可以开展设计比赛, 让学生参与到这一活动中, 学生就比较把握设计的要领, 领悟到作品的美。此外, 学习绘画时, 可以开展绘画比赛;学习工艺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
下面以《环境艺术设计》为例,谈谈我在高中美术课中如何通过活动体验美。
校园环境设计重在学生的讨论、各抒己见,然后是实践——设计。每班级按6-8人一组,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一张学校平面示意图。设计内容:校园环境缺陷、组员建议、小组综合意见、对校园坏境的整体设计等。在集体欣赏教学的基础上,安排一个课时请学生在校园相应地点参观、讨论、设计,下一个课时进行小组陈述,写出小组报告。
教学过程:
1、调查了解,导入新课。展示校园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缺憾的图片(课前拍摄校园实景)。
提问:
a、学校喷泉好看吗,符合学校的氛围吗?
b、你喜欢校园的主雕塑吗,你认为适合校园的气氛吗?
c、你喜欢校园建筑吗,你喜欢教学楼的走廊和楼梯吗?
d、你喜欢学校的绿化吗?
e、校园整体环境符合你的需求吗?
小结:环境影响着我们的学习、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
2、知识解析:现代环境艺术的概念。
3、优秀环境艺术设计欣赏:(了解环境艺术设计的原则)&苍产蝉辫;
a、旅馆中庭共享空间的设计图片——约翰·波特曼
b、新加坡泛太平洋大酒店的大厅设计图片等
学生思考:
a、波特曼设计有什么特色?(环境艺术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b、谈谈这些作品在环境艺术创造上的特点。(讲究气氛、意境、特色和时代感,发挥环境艺术以境感人,贵在整体的语言特点)
4、分组讨论:校园环境的气氛和特点。(宽敞明亮、活跃、清净、优美等)
5、分组设计——校园环境的设计
a、校园环境特点,确定设计思路。
b、以人为本,创造校园环境注重功能与形式、环境与建筑的结合。
c、雕塑、喷泉、绿化等标注,文字说明。
6、成果展示:分组展示平面图,师生共评。
7、课堂小结。&苍产蝉辫;
8、课后作业:修改设计草图,形成校园环境艺术设计方案。&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分组讨论、分组设计、分组确定方案、组别评价,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参与率高,几乎每个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显示了平等、民主的竞争过程,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实践、综合和创新能力。&苍产蝉辫;在活动中,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心灵去感受、去欣赏、去创造一片片美的世界,使学生在思想情感的深处受到了美的熏陶,从而获得美的深层次体验、认识。&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美无处不在。美育的实施需要我们教师一定要有创新意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具备浓厚的美育意识, 创设多姿多彩的美育情境, 把大自然中的美、生活中的美、语言中的美、教材教法中的美化作阳光, 变成雨露, 深深地渗透到学生心里, 让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感悟美、赏析美、体验美, 进而创造出美, 寓教于乐, 寓教于美。
(本文获2013年武进区年会论文评比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