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乐欣赏作为音乐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能够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升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陶冶学生的音乐情操,是增强学生审美修养的内部动力。本文对学生的音乐欣赏教学入手,遵照音乐教育中“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在音乐中体会到人性的光辉。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育;人性
音乐教育的熏陶,对学生而言,不仅是唤起他们对音乐中所表现的无限想象,还能够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展示着人性的美。特别是对初中的学生来说,在学生的心理正确认知中能够通过音乐之美以及人性之爱这两个层面来传达音乐教育的内在意蕴。
1音乐人性之美的内涵
贝多芬曾说过:“音乐是比一切智能、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这句话能够深刻说明音乐和人的生命之间有着不可磨灭的联系。由此可见,音乐贯穿至人的生命始终,能让人感受到音乐中所蕴含着的对人性的热切盼望,生命激情的无限畅想。
1.1 音乐的和谐
音乐以和谐的乐音形成优美的艺术形象,人们通过音乐来表达思想感情,体现生活的艺术形式。音乐的表现形式要达到优美、和谐和统一,不仅要求音乐中各个要素之间能够保持和谐发展,还强调音乐中实现人与人相互协调、平衡。音乐欣赏能让听者的情感体验,审美感受等得到提升,也让听者和创作者之间进行情感的互动。音乐不仅需要表达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能体现出创作者自身生命力的尽情绽放,更是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依存的桥梁。在苏教版的教材中,从歌曲《青藏高原》《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到《新疆好》《青春舞曲》,每一首歌都用着不同的素材、不同的音乐语汇,让学生体验到愉悦的音乐声中焕发着的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将音乐同人的和谐之美诠释到最高境界。
1.2 音乐的自由
人性中都是向往生活的自由和美好,音乐也是传递人性之美的最好的艺术手段。音乐能体现人生命基础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创作者将音乐做到平衡、和谐,感受到创作者通过音乐来传达其内心对自由,对广阔世界的无限向往。如《桑塔路琪亚》《樱花》这样的歌曲体现出创作者内心对于自由美好生活的渴望。
1.3 音乐的超越
音乐的审美是人的心理、精神方面的活动,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冼星海曾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正因如此,这种对于音乐审美态度的超越观点,也揭示出音乐审美程度的本质,是人心灵超越的源泉。
“我的家乡叁峡好迷人,橘树长在那个彩云里,还有那闪亮的航标灯……”,这首《叁峡的孩子爱叁峡》是八年级上册的曲目,表现出长江儿女的自豪感以及对于母亲河的热爱之情。这些流传于我国江河大地上的乐曲,在其回旋的歌声中,音乐以其无可比拟的语言魔力,让学生有了主动探索相关人文知识的意识,升华师生之间心灵的共融。
2 音乐人性之美的体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 这不仅诠释了音乐同人性之间的联系程度,也传达出音乐教育的本质是遵从于“以人为本”,是体现“人性之美”的教育。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更注重对学生心灵的启迪净化,培养学生有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树立高尚的审美观,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2.1更新观念,音乐驻心中
传统音乐教学注重对学生音乐技能的训练,但对于学生音乐美感的培养相对较少。由此要更新观念,以人为本,采用恰当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对乐曲的欣赏。如在欣赏吕其明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因为乐曲内容取材于对祖国的热爱,这是一种最纯净、最高尚、最热切、最温暖的感情,也是音乐诵唱不绝的永恒主题。由此,在讲授新课时,将解放战争时期的《绣红旗》和改革开放时期的《红旗飘飘》作对比进行欣赏,使学生对本课的知识能够充满好奇,能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课堂,对音乐的学习保持着积极的心态以及愉悦的体验。同时本课的学习要注重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作品中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热爱和赞颂,延续、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情感。这就需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让学生通过听赏乐曲,讨论并分析乐曲,谈论自己的感受等等,为师生的交流创设积极的教学环境。
2.2学科整合,提升品位
学生对于音乐教育的接受途径非常多,由此对音乐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出必须具有开阔的视野,保持开放的态度。学生在初中学习的各科课程中,都或多或少同音乐有一些联系,这也促进了音乐教育中实现学科整合,提升学生的品味。如在欣赏《天堂》《清凉的泉水》等歌曲时,不仅让学生在音乐中体验到了大自然的美景,还能通过音乐来了解地域文化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等。欣赏《校园多美好》让学生回忆学校生活,感受集体的温暖,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等。同时音乐和艺术类型的学科结合,也是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将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乐曲结合起来欣赏,让学生了解历史文化,了解在当时的背景下人们的思想感情。
2.3 发挥想象,激发创造力
由其音乐的特性决定了人们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由此说明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只有将音乐教学中的音乐创作提出来,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独立出来,才能让音乐教育教益最丰厚。在音乐中每一支乐曲都有其独特的内涵,而且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尽相同。如在学习《黄河少年》时,要感受乐曲所描写的意境,这时就让学生通过欣赏《黄河船夫曲》来讨论感受到的乐曲所表现的情绪内容,再将这两首乐曲进行对比,比较创作手法、风格的迥异。再让学生发挥想象能力和创造力,感受黄河流域的音乐风格,当一次作曲家,进行音乐的创编活动。这是对学生音乐素质的探索,也是提升学生学习音乐潜能的及时挖掘和音乐创造思维的培养。
3 总结
在音乐教育中,要注重以生为本,让学生能够对音乐有所感、有所悟,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中去。音乐教学要力求生活化、多元化和个性化相结合,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愉快地欣赏乐曲,感受音乐的人性之美,享受美、创造美、表现美,促进学生在音乐王国里自由遨游,感受到对音乐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这样让音乐的浸染让学生在体验与感悟中寻找到爱的源泉,感受到人性的光辉。
参考文献:
[1] 王亚军. 刍议音乐教育中的人本思想[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6(11)
[2] 程建平. 论音乐教育的二重指向[J]. 中国音乐教育. 2010(04)
[3] 郭声健. 音乐教育价值观的历史演进[J]. 大舞台. 2010(03)